一直以來,世界高速發展的同時,貧富不均似乎是擺脫不了的詛咒。香港貴為已發展的地區,人均GDP排在名全球頭20位,仍不得不正視其堅尼系數高達0.5的社會現實。人所共知,致力打造公平的教育和競爭環境是拉近社會不均,推動基層向上流的不二法門,然而,事實卻告訴我們,香港貧窮學生仍然超過20萬,教育制度被貼滿「填鴨式教育」、「缺乏創意培養」等標籤,反映有極大改進空間。
在2016年的時候,「世界經濟論壇」(WEF)以「第四次工業革命」為主題,正式為世界經濟格局轉型定音。事實上,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單改變著我們的經濟模式,亦正改變我們的生活、學習及工作模式。世界被賦予新的遊戲規則,不論背景強弱,地位高低,都需要重新適應新的時代。對基層而言,資源問題和孤獨學習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。早前參與港台的錄音節目的時候,我們就訪問了微軟香港的企業及公益事務總監,當中她提到一句說話讓我反思良多,就是如何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不遺留任何人。
而與此同時,如何能夠讓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士,都能夠融入未來經濟以至科技的發展,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。去年我就帶領了一班年輕人到訪新加坡認識其未來經濟,當地政府為了全面推動新加坡經濟的創新和轉型,於2016年開展了未來經濟的研究工作,諮詢了當地商會、企業、工會等不同界別的人士後,於2017年得出了一份《未來經濟委員會報告》,報告通過七大策略,爭取在未來的十年,幫助新加坡經濟實現 2%至 3% 的增長。
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,是當地的人才培訓政策。早在未來經濟委員會成立之前,新加坡已開展了技能創前程 (SkillsFuture) 的計劃,致力培訓當地人民準備和計劃未來的職涯發展。這個計劃的特別之處,在於為不同年齡的新加坡人提供不同的服務與支援,務求讓每個新加坡人都能掌握到未來需要的技能與自己的需要。
除了配合當地高等院校推出相關課程以及課程津貼以外,這個計劃亦設有學分來鼓勵人民持續進修,同時亦與當地的公司做好接軌的工作,與僱主一同設計技能架構,以確保學員能夠將所學的在工作上加以應用,並提升生產力。
反觀香港,近年初創企業的發展如雨後春筍,政府亦放大量資源、心力在創科人才的培育。然而,有關政策與資助計劃系出多門,往往迴響有限。要推動香港創新人才的發展,我們需要加強整合資源,作更長遠更有系統性的規劃。
新加坡培育創新人才的成功之道,在於能夠為不同年齡的人士都規劃出不同的學習藍圖,並作針對性的部署,當中涉及了當地教育局、勞福局、創新相關部門以至學界、商界聯繫的工作。而在香港,我們又有多掌握未來經濟所需的技能與走勢呢?基層又能夠如何與未來經濟接軌,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原文載於 iMoney 專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