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水五虎崗上的紅毛城,歷荷蘭、明清、英國、日本、澳洲、美國的管轄。1642年,在大航海時代,荷蘭北擊西班牙,嬴得了淡水,西班牙人焚城而去,後來荷蘭人在原址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城堡,是為今日的淡水紅毛城。

位於北臺灣的淡水,是當時進入臺北盆地的咽喉;淡水河是臺灣第三大河流,與臺灣海峽相連,更可航行至臺灣內陸,所以淡水成為當時兵家必爭之地。

淡水紅毛城

要欣賞紅毛城,可以用以下幾個角度來看。第一,看歷史背景;第二,看地理位置;第三,看城堡形制;第四,看建築特色

歷史的沿革
紅毛城,最初是灰白色的,只因當時的居民稱紅髮的荷蘭人為「紅毛番」,才有了這個稱號;至1868年,英國與清朝簽訂永久租約,租借紅毛城為領事館,才將外牆改為紅色設計。這裡見證著臺灣自大航海時代的歷史,歷多國統治,西班牙軍被荷蘭軍擊退,荷蘭軍再被鄭成功攻潰,然後清朝康熙帝將鄭成功逐出臺灣,後來清朝國勢江河日下,先為英國租借地,後因《馬關條約》割讓予日本,再因二次大戰而由澳洲和美國短暫接管,最後落戶臺灣政府。歷史,就是這樣一樣一滴而來,這樣的精彩。

山城地理
淡水為臺灣的北端,紅毛城位處五虎崗之上,居高臨下,可俯控淡水河口及附近海面,是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
要說淡水的地理,就要追溯至200萬年前。當時大屯火山噴發,熔岩向四周流下,凝結後成為五條如手指般的丘陵地,五虎崗為其中,憑藉其制高點的優勢,人們開始在五虎崗間的山谷及丘陵地發展,形成這個獨特的山城。

而淡水河是臺灣第三大河流,上游連接臺灣海峽,中下游流經大稻埕、艋舺、新莊等商業區,為古時的重要貿易河口,可連接大陸、日本、歐美。

淺談城堡形制
自17世紀開始,西方列強陸續登陸臺灣,防禦性質的城堡開始在臺灣出現。淡水紅毛城,可謂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。不論是西班牙期間初建的聖多明哥城,還是後來荷蘭人改建的城堡,紅毛城的形制都是以防禦性質為主的。

城堡四周設有蠔溝,主禮呈正方形,沒有任何外加建物;英國租借期間增修東北、西南兩側的碉堡,也是出於防禦的考量。

中西融合的建築特色
抬高地基、設置迥廊、落地門窗、煙囪等等都是當時英國興起的建築風格,這種半室內、半室外的設計,可以讓一座建築物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生活形態,與單單增加陽台的設計不同。

紅毛城牆體採用內磚外石的結構,相當牢固,加上圓拱式的設計,可以分散外牆承受的力度,兩者都是當時歐洲的先進建築手法; 而這裡的設計,也不單單是西式的產物,更融合了中式的風格。其中迥廊的石條扶手採用了中式綠釉花瓶的欄杆,是其中一例。

而位於紅毛城東側的紅磚洋樓,為英國人增建作領事館起居之用的。官邸內的擺設亦屬維多利亞時期的風格。

走出歷史 審視現在
今時今日,淡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觀光的勝地。但其實淡水除了老街美食、夕陽美景、河岸風光之餘,還有著豐富而悠久的歷史建築群,見證著臺灣北部的變遷,更是臺灣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點之一,具有相當意義。

走走看看,不為吃喝玩樂,看似單一的古蹟景點,注入歷史、文化、空間等的元素,就會變得立體起來,更會拓展我們的視野,豐富我們自身的養份。

下次去台北旅遊,不要錯過淡水了。

知多d
根據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,「文化資產」是指「具有歷史、文化、藝術、科學等價值,並經指定或登錄」的資產,而他們的文化資產只分為七類:

一、 古蹟、歷史建築、聚落:為人類生活需要所營建的建築物及附屬設施群
二、 遺址: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而具歷史文化意之遺物、遺跡
三、 文化景觀:神話、傳說、事蹟、歷史事件、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和相關之環境
四、 傳統藝術: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,包括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
五、 民俗及有關文物:與人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意義之風俗、信仰、節慶及相關文物
六、 古物:於各時代、各族群經人為加工而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、生活、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
七、 自然地景: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地域、地形、植物及礦物

淡水於1983年被評為臺灣的法定古蹟,納入其文化資產的法律保護之中,符合的條件包括:

一、 具有歷史、文化、藝術上的價值
二、 具有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的關係
三、 能展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的特色
四、 具稀少性,不易再現
五、 有再利用的價值及潛力,具建築上的意義

想知道更多關於我的故事?請即登上「半個旅遊記者的故事」吧!

文、圖:Dan Cheung